第一封遗书

自从得知一位哈佛PhD朋友的死讯,效仿的念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是上吊好疼,大概我需要寻找一种更approachable的死法。但是死去总得留存点什么,用以解释以免给身边的人带来麻烦。

对我自己失望的第一大理由大概是不再相信那些被理解的可能性。带来这一信念的诱因有很多,但是他们都指向了我自己现在及以后将会面临的无人在意的处境。人们常常会用父母亲人作为摆脱这一点的借口,但是很明显的是我并没有感到他们做任何理解的尝试。我谈了三段恋爱,结局是我对“恋人会理解我”这种信念的再度崩塌。我找不到任何我能被世界理解的理由,相反不会被理解的事实却异常丰富的存在着。更进一步的是,我对解释我自己不再执着,无法通过语言传达我在生活中的“感动”让我对开口越发迟疑。

第二大理由是知识的贫瘠和科研中漫无目的的游荡。我常常感到自己在已有知识上的缺漏,也迷茫于寻找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我为我的无知感到羞愧,为获取知识的缓慢感到自卑。我不再相信我自己,也不再相信我自己所做的有任何“not even wrong”的意义。

以上两条我认为足以成为不再留恋的理由,甚至在第一条里已经否定了我在此解释我自己的尝试。但是除此以外,我日益感受到身体的虚弱以及精神上的溃败。我能感觉到我不再年轻,精神上也不再想昂着头生活。三段恋爱的结局也使我感到我的信念像一块破布一样劣迹斑斑。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无趣与无意义,也不再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借口。

关于我遗留下来的东西,我想也没什么特别需要叮嘱的。除去那些我身边的人需要的东西,其他的大可扔到大海里(如果不污染环境的话hhh),打印出的那些论文放到垃圾回收站估计也不值几个钱。如果银行里的存下的钱还剩下一些的话,就都交给向之欣吧,也不知道够不够买个包的钱。

我累了,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做出不再害怕疼痛的选择。以上均为头脑清醒时所记,但是不知道是否符合遗书的格式,也不知道有效力的遗书是否有特定的格式。

大概就是这样。

2025.02.20

  • Copyright: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 For 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 For non-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 Copyrights © 2021-2025 Richard Liu
  • Visitors: | Views: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