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有别,內圣外王

这是我大一春季学期在参加了《孟子研读》课程之后写的论文,学校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关于《孟子》文本的新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做了一定的简单表达,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相对比较粗糙,但我现在也写不出这种有意思的东西了。

摘要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自殷周之际开始的人文精神的跃动——从神手中取得自主权,让人格神性的天命随政治混乱逐渐崩溃。作为战争逐渐频繁发生的战国,如何处理自己在时代洪流下的生命形式成为思想家的关注点之一;在追求自身生存的合理性解释同时,寻求形而上的超脱可能。

在社会和个人需求的推动下,“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的作为代表的诸子学说逐渐产生完善,在儒学方面,孔子完成了天命根植于人的转变,“为仁由己”方使人之为人得到保证。而由于相对观念化的阐述、客观基础的缺失,让天命的实质在执行时缺少了依仗。相对于其他学派,儒家在孔子之下对现实不逃避、对内心所求保持谨慎的自省,在行为上自我约束,但是对较为超验的生命体验的指向性较为模糊。在孟子这里,不仅仅为道德提供了“四端”、良知良能、为善之才的心性论基础,得出人之所谓人的思辨,同时提供的超验的“浩然之气”的生命体验,为儒家在这些方面弥补了相当的思考缺漏,在人文精神上也增添了相当的色彩。

本文从孟子笔下的浩然之气出发,辅以孟子及韩非子对势的描述,从“养”字入手,对气(特指孟子笔下浩然之气的概念,下文同)与势做一些比较,对“内圣外王”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理解路径,希望在当下可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个人层面气与势概述

在个人层面上,儒家完成的是对以个人修身、社会伦理关系,天之所赋使命为重点的行为和思想约束。相较而言,孟子从“为仁由己”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历史中完成了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的深化,让自省得以延续的同时揭示了从“生之所以然谓性”到扩而充之成就“善行”的一条大道。而在战国利益相争严重的形式下,孟子在仁义内在的思想下做出的发展让儒家道德下的行为规范有了客观上的实体。

从“扩而充之”的性善论出发,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功夫论”,让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和规范最终达到超验式的个人满足。与强行改变人的天性的“守气”不同,涵养为手段的功夫论有内在的价值判断同时以此来行动。以志为标杆的“养气”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的自我约束意识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去处:我为何如此行事?如何对待世界才是真正的我的本心、灌注出我的形象?

从个人“善”的修养过程及由此阐发的孟子独有的养气概念,“养”字在人本性所有的“才”到人所做出的“行”的外化过程中,始终是不可取代的:保持本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件谨言慎行、反躬己身的过程;从“才”到“行”依靠的是自身通过理性(志)的反省,并由此掌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是依靠生命强度的坚持来“守”住本心。

从孟子原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养气的“养”之核心要义(同理可推知于性善的外化到善行的过程):“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养,首先是心中有道义、有准则(以直养),揭示的是儒家思想的指导意义;其次是不断寻求实现的道路,“集义是行底功夫,是积累着行的功夫”,然后是不求最后结果于心,不以意助之,是“求”而无暇顾及“求得”的非目的性导向说明。总的来说,是“以志持气”的功夫。

谈及势,笔者选择从法家的理解入手加以解读。相对韩非子的论述而言,其基础首先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利害算计、见利忘义、民智愚昧是其首先做出的假设与判断。韩非子因而言“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篇》)又有“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韩非子·难势》)之语。势是凌驾在众人之上的资格,通过人为将个人在等级上有所差异分化,以势持权、借势立法,从而达到在人客观性恶的基础上完成强制性的规范。取得执掌权柄的前提。对持势之人而言,与气相同的是同样存在“持守”的需要,也算是“积累着行的功夫”,但相对而言在准则方面缺失让个人本身来选择补充,最终是由“处势”的结果来断定“势”的形成与否。而从这个观点出发,笔者将在后面通过在国家层面的势的表述,最后回到这个问题,对这个概念进行新的阐述。

从个人持守上来讲,关于气和势的相似性,我们看到的是两者相似的蕴养过程,抑或是守抑或是持,都是“积累着行的功夫”。关于气(浩然之气)和势的差异性,孟子谈及的浩然之气是需要“养”的,用义的原则来浇灌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而相比之下势保持更近于气概念下的“守”的成分,像是铁匠用强力敲打下的灼热的剑胚。这是法家的“势”的解读形式,那么再进一步,二者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更高层面的论述与联系

从孟子本意上讲,个人层面的“性善论”与个人涵养的“功夫论”问题与政治主张是无法脱离的。笔者认为气与势的详细探讨也需要落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进行考量。

战争逐渐频繁发生的战国下的思考方向,相对应于个人意义上的哲学思辨,社会整体上的观念取舍和一致性问题同样是一个重大命题。在社会和个人需求的推动下,“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的作为代表的诸子学说逐渐产生完善在不同思想派别下,对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有所取舍、有所甄别。无论是墨家、法家抑或道家、儒家,每个学派都希望表达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对世界和自我的描述方式;但在出发点和归址不同,自觉反省的身份阶级不相同,这两大原因让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取舍。

道家“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追求形而上的超脱心态,试图对人的社会性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淡化与解构;法家立足于国家百姓客观事实实现了一种从上而下的观察,为以法、势、术治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相应儒家立足的士人层次,通过规范言行、规范国民,对行为、思想和国家的自觉反思是决定取舍的要素之一。。这种百花争鸣的景象一方面为学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培植土壤,另一方面多种学说的选择与阐述却也有断章取义、见解罅漏之嫌。

而仅就孟子来讲,国家政治方面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仁政”“民为贵”学说之上。从治国需民心的思想导向,到治国人才、土地基本制度、爵位等较为较为客观的思考,我们看到的是国君代人民治国的理念。一种以道义为指向的治理方案,指向的是与个人相同的以理(以直)养“国运”的思考方式。代天道的道义而施行政策是孟子的愿景,如齐国伐燕时所谓“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孟子·公孙丑下》)如此与个人修身便有了共通之处:孟子思想最终希望通向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下大道,也就将个人修身层面的养气,过渡到对国家的政治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滋养。从孟子的政治主张来看,无论是仔细推敲得出的“性善论”抑或是从功夫论导出的“浩然之气”的概念,都可以视为为“仁政”这一主张提供道德基础和修养基础——要想仁义成为政治的核心,那么相对仁义之施下的个人也应当有所意义。从人皆有“四端”的道德属性,到“浩然之气”的超脱性,到与现实结合的“仁政”的现实性,然后用这种现实的价值去涵养国民的前二者。

如果我们从仁政学说的角度考虑“势”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不同于法家的思考。对于同样凌驾在众人之上的权势,法家选择的是集权制度,让下属对法、势、术的结合进行完全的屈从;强行将社会嵌入一道设下的模具中,借用人的生理需求和相应的被孟子淡化的自然属性,让整个社会运转起来。而相应的,孟子追求的国家借“势”王天下的方式是同样有道义支撑。借这种较为良性的势行仁政,成王道,便是孟子的政治追求。“‘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把德(亦即仁义)灌注于治国中,王道之势成,便“莫之能御”,这便是孟子的政治理想,从此亦看出“养”的韵味都在其中。

孟子在首章便指出:“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正言仁义功用,天地赖以常运而不息,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遗亲后君,便非仁义,不是言仁义未尝不利。将仁义置于势的内部,从而拥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与正道的光辉。从而我认为吕坤在《呻吟语·论道》中将理与势对立,让势屈服于理的说法有所不妥:理与势的对立并不是应当有的预期情况,只有将势顺理发展,才是足以算为“养势”,让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势将自己和理对立起来,完全凭借原始的生命预期来实施,那么最后只能成为“守势”。有理才可以称之王道,否则为霸道。于士人的道德属性和“势”的关系而言,势在仁义内核上的补充是必要的。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犹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尽心上》)

但较为显然的是,无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个人修养上的养气还是笔者所提出的“养势”,气与势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从阶级差别上讲,士子有志,以志御气,是孟夫子对士人(或者说全体国人)的预期,而相对应的统治阶级拥有改变、统帅国人的“势”,只是要求一方之王亦存在势中亦存在道,即因势成王道。另外我们可以说国势,但从未提出过“国气”;我们讲某物有“生气”,从未讲有“生势”;我们讲“天气”“地势”,不会相互混淆。这是因为就其根源上,势的产生还是伴随着权柄,还是具有着“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的能力。而相对而言,气是生命的自我力量,是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但是两者同样存在是否由直、由理所统领的“守”“养”之别。

那么对于孟子对修身提出的“养气”,和儒家在治国上提出的王道,两者都可以视作“养”的过程。一者一人养,一者天下人共养。相对个人而言,需要养的不仅仅是以志御气,同时还有以志御势;一者为御己之意志之法,一者为御人行事之圭臬。这种非用生命强度的力量去“守”的内蕴,为一种可成长性提供了可能。

换种说法,不正是内圣(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运用志来规范)外王(对外表现为正直、刚强)的表述方式吗?所以笔以将“养”之一字看成内圣外王人格的养成方法,达到虽手握权柄但不动霸王之心,从而将知言养气章所提到的功夫论的功夫从而可以将蕴养的目标扩大推广化到内圣外王的蕴养。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原有的功夫论对此中的“势”的相关的内容并未提及。

而同时笔者认为功夫论中蕴养的内涵同样可以扩大到国家层面,将蕴养的内涵推广到“势”这一主题之后,同样由国人形成的国势同样具有类似的性质,只是需要在国人之“不动心”和“知言”上加以仔细考量,完成从个人到国人的又一次提炼,再将其灌注到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势”中,王道铺张于天下之势亦是“莫之能御”。

参考文献

徐复观著: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徐复观:《孟子“知言养气”章试释》,《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转引自杨海文:《为《孟子》首章鼓与呼》,中华读书报,2018年3月

  • Copyright: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 For 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 For non-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 Copyrights © 2021-2025 Richard Liu
  • Visitors: | Views: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